主要议题
迎接挑战、赢在中国 — 借鉴现代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
Winning in China: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Frontline CEOs in China
金志国 青岛啤酒集团 董事长

 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赶超日本,排名世界第二位。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认为,经济排名上的第一位还是第二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质。尽管中国的GDP排名居世界第二,但人均GDP却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。所以,我们并不能做到所谓的高枕无忧,而是需要冷静地看到在这一数据背后所隐藏着的另一面。
   如果说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教会了我们什么,首先应当是“日本经营者对于机会的把握以及出色的创新能力。”以1964年在东京举办的奥运会为契机,日本人创造了东京奥运经济,并借此大力传扬了日本的企业以及民族的风格。可以说是这一切将日本经济以及企业推上了高度成长的阶段。这一事例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。
   关于有不少的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均以失败告终这一问题,我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。中日之间存在着文化以及市场法则的区别。现今的中国市场竞争规则并不能说已经步入了WTO的标准轨道。即使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,也会感到 “虽然已经建成了新的高速道路,但很多在这条道路上的人却是不知所措。”
   比如说,如果日本的企业家被告诫一定不要提速,那么他肯定不会提速,然而在中国却并非如此。中国的企业家却会灵活处理,并不是一定要恪守规范。我认为日本的经营者能够严格遵守规则,但却略微缺乏灵活性。

 
梁信军 上海复兴高科技(集团)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兼总裁

  我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,中国将转向为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。虽然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家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,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却是有限的。人口构成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。在中国有一个秘密,那就是中国人口结构中的45%均是出生在1965年前后,这一部分人群的孩子们进入了消费年龄层。1965年前后出生的人都已为人父母,而他们的孩子在今后将渐渐地扩大消费。与重视积蓄的父辈们相比,这些孩子们属于即使是从父母、祖父母处借钱,也要消费的一代。另外,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有所增加,个人收入水平提高。再加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,这些因素都将促使消费的增长。
   在未来的10年中,对企业经营者来讲有三大机遇。首先是长期性的机遇。既与消费的增长有关,又与资源有关。其次是短期性的机遇。现在的股价相对便宜,这是很好机会。最后一点即是通货膨胀的可能性。
   想在中国做企业,最初是十分困难的,但一旦把握理解了中国市场,就会随之轻松起来。因为了解对方到底需求什么。如果日本企业想在中国获取良好的经营条件,我认为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,必须要借助其它企业的力量。而且,如果能够与政府很好的沟通,即使是在中国发展事业也是非常简单的。
   在中国,大量的资源是由政府分配的。所以,如果政府方面认为“你的计划很出色,与其它相比有优势。”这样你就可以获得资源。我认为这一点上,在中国比日本还要简单。
 

 
尹铭深 环球城市集团 董事长兼总裁

  日本企业想要在中国取得成功,有三点必须给予重视。首先必须要认识以及理解中日两国市场特征的差异、管理方法的差异、文化层面上的差异等各个领域内各种各样的差异。比如说市场特征方面的差异,日本市场的消费者以中产阶级为主。当然近年来,日本社会中产阶级的数量也在渐渐减少,企业也开始制造一些低价格商品。与此相对,现今中国市场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,根据去年的调查,现在中国社会中40%的财富掌握在1%的人口手中。现今中国市场需求呈两极化趋势,所以,低价良质产品或高价优质产品及服务受到青睐。但是,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,在未来的5到10年里,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将达到1亿至1亿5000万。对于将中产阶级作为主要客户目标的日本企业来说,无疑是一个机会。
   第二点,必须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市场的战略地图。B2B究竟应当怎样发展,B2C究竟应当怎样发展,我们必须抛开固有观念来思考。我曾经和日本、中国、欧美等很多企业合作,虽说日本企业在产品制造方面比较擅长,但在制定整体国外市场战略上却并不占有优势,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。而中国有56个民族,又有四种经济发展状态并存。所以,必须全面地看待问题,制定全盘的战略方针。
   第三点便是必须提高关键流程及决策效率。必须加速本地化进程,强化品牌建设。凡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外资企业均大力投资强化品牌建设,获得中国社会及市场的认可。